〈@火燒島60 年 〉特展

 

 

@火燒島60 年

-綠島人權文化園區十週年企畫展

時間:2011.5.17 — 2011.9.30

地點:綠島園區 綠洲山莊禮堂    

進入園區大禮堂(原綠洲山莊)展場,左面牆為本次特展最重要的一部分:台灣人權運動與人權園區簡史大事紀。從中,觀眾可以迅速地自時間軸上體驗到各個台灣土地上的重要人權事件與請願運動的時間序列與潛在的因果關係。 

從中,觀眾得以初步認識到戰後的白色恐怖與台灣人權運動間的關係。其中,觀眾得以認識到於出獄後仍對人權平反不遺餘力的特定政治受難者長輩如:盧兆麟先生與許昭榮先生。同時,25歲以上的朋友或許比較熟悉的「美麗島事件」等皆在本次展示內容中進行簡明的引導、介紹。

在展場的右面牆上,則是本次藝術季活動主題最重要的一部分:火燒島60週年。 1951年5月17日,戰後第一批新生政治犯受難者翻越顛頗,蹣跚踏上綠島。為此,本展區特別針對「火燒島」的政治監獄史進行一回穿越時空、完整的介紹。

故事是永遠都說不完的。但觀眾仍舊可以透過此次特展對於展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包含:自戰後白色恐怖開始之前的「綠島」從什麼樣的姿態便成敗色恐怖中的「火燒島」。「新生」在政治犯身分的指稱上具有什麼樣的意義?此外,在長期壓迫孤絕的新生受難生涯中,視為獄中再叛亂案代表案件的「一人一事良心愛國事件」的來龍去脈又是怎麼一回事?同時,在大多數台灣的妙齡女子走入家庭的同時,有那麼一群「女性」政治犯亦於火燒島承受著國家的壓迫與監控。「她們」的受難青春會是何種姿態?

 

至於為何1950年代開始的新生訓導處,為何最後會由位處台灣台東的泰源監獄逐步取代;而泰源事件的事件與爾後在1972年於火燒島另起爐灶的「綠洲山莊」是否存有任何歷史因果關連? 當監獄內部呈現時序與空間的更迭變動之時,社會中的救援雙手亦不斷嘗試向國家施展,伸入牢房之內,意圖拯救。在此過程中,監獄內的政治良心囚犯是透過何種管道與台灣社會中的救援人士,或者是海外的人權運動者接觸?這些,都是一般民眾初初認識到白色恐怖與戒嚴體制可能有的疑問。我們嘗試透過此次展覽,給予觀眾一個較為簡明、清晰的藍圖。其中細微的紋理仍需要更細緻的處理與探索。例如,政治受難者間的光譜分布與出獄後如今的生命經驗等議題,都需要更多心力投入參與。畢竟,過往的絮語是說不完的。

受難者群像。攝影 / 曾文邦

在此展場中,除了兩邊的特展之外,我們亦將目前搜集到的珍貴受難者相片加以拼接成一面牆高的「受難者群像」。透過此圖像的展示,我們想傳遞的意念是:這不是少數人的歷史,每一張臉的背後皆有一個家庭、一個社會生活圈,彼此共絆、交織。這是屬於我們的歷史,我們的集體記憶。

 受難者文物捐贈展示現場。  攝影/  曾文邦

在文字的敘述與影像之間,受難者囚禁於火燒島的文物傳遞的是更直接的歷史真實。在此次展覽中,我們得以展出許多受難者前輩慷慨的提供自身生命的軌跡,供觀眾認識,並進一步理解「火燒島」那超越觀光的歷史意涵。 

活動詳情,請按我



[編註:] 本網頁影像如未特別標示,則皆由曹欽榮攝影/  台灣游藝設計版權。

2 responses to “〈@火燒島60 年 〉特展

  1. 此地有般若音傳世人,如爹娘憶子細訴˙
    觀照眾生似潮水省親,請問何時登彼岸˙

  2. 對聯是綠島人權園區內的慈航宮門聯,
    推測是1970年代非政治犯受刑人所建的廟,
    廟小卻傳達離島監獄和人之間的情感。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