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綠島黑暗觀光─白恐紀念地的自由遺產

以下這篇課綱是今天到台東的學校分享的文字內容,地方和遺產的緊密關係的因應之道,有很多不同途徑。今天517在綠島紀念園區掛牌之際,台東/綠島在地行動影響著遺產未來發展,祝福!

MC02_0519講座海報

※5月19日下午在台北信義書局舉辦首場新書會,歡迎參加。
※《228之後 祖國在哪裡?》歡迎購買,也請推薦親朋好友〔新書優惠中,請洽台灣游藝 02-2753-0703 林芳微,或「台灣游藝臉書粉頁」私訊〕。

 

陽光綠島黑暗觀光─白恐紀念地的自由遺產

2018年5月17日 下午13:00-15:00
主講人:曹欽榮

講綱:

  1. 題目:「陽光綠島黑暗觀光─白恐紀念地的自由遺產」,用另一種口語說法:綠島政治犯舊監獄遺址設立為紀念園區已經進入第18年,今年官方正式名稱為「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這個名稱將會使用很久,但是,為什麼要另外稱它為「自由遺產」呢?
  2. 簡單說,為了強調當代社會「文化遺產」的運用和管理。而我們今天談的焦點正好就是,怎麼去發現綠島旅行的陽光面及各種「黑暗」(從墨黑到淺灰)的觀光現象,想想現在和以後如何運用歷史建築來增強島嶼觀光的多樣人文、環境、人權、性別教育等等環節。從博物館和全球「文化遺產」概念的觀點,來結合經驗和知識的運用,我相信台東可以為「文化遺產」做得更好。
  3. 最近半年出版兩本新書,背後的想法其實就是為了推廣「自由遺產」的概念;但是,脫離了台東和綠島,對任何人來說,這樣的概念就很難形成切身的體會。原因就是歷史記憶的故事和時間、空間的緊密關係,需要在遺址現場說當代故事,討論「不遠過去」和遺址的關係。
  4. 題目涉及「現代」概念連結幾個關鍵詞:黑暗觀光、白色恐怖、紀念地、自由遺產,要了解概念的核心意思,從具體的例子來談,都和台東、綠島產生彼此的關連性,不只因為台東是綠島的主要出入口。
  5. 換一個說法,為什麼需要在綠島舊監獄遺址現場說「不遠過去」的故事?這不是設立紀念園區的本意嗎?實際的現況又如何呢?如何達到紀念的效益呢?討論不遠過去故事和遺址的多層關係,對我、或是每一位生活在當代社會的人們有幫助嗎?
  6. 這次課程所說的:「融入性別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及海洋教育的實質內涵」;「結合在地相關自然景點、博物館、歷史建築等作為教學資源」的構想,所提各點涵蓋了綠島紀念園區的相關特質,正好加強了這次分享會一開始的小結論:綠島是我們生活中會顯現以上相關問題意識的自由遺產。
  7. 我們常常從台東看見綠島在太平洋大海中浮現,有時很清楚、有時不見了,天候帶給人們對這座島嶼有什麼想像呢?如果有機會從綠島看台東,又會是另一種想像吧!您見過像海市蜃樓般的台東夜景嗎?
  8. 大島與小島之間曾經穿梭著無數我們不知道的「不遠過去」故事,很多是刻骨銘心的真實故事,而我們並不知道,或者知道有限。這一切的故事,在觀光發展中能產生什麼作用呢?
  9. 舉幾個我們所不知道的故事:何川、葉盛吉、顏世鴻、胡鑫麟、林維賢/林建良、張大邦、許昭榮、柯旗化、曹開、王幸男、陳孟和等等,他們的名字都銘刻在綠島人權紀念碑上。而他們和許許多多人的故事帶給我們和遊客有什麼特殊意義呢?(請參考2011綠島和平對話)
  10. 像電影《超級大國民》開始的一段話所說:「霧散了,景物終於清晰,但是為什麼都含著眼淚。」在遺址現場,霧散了嗎?有時候是不是又會落入政治立場相異的爭執呢?這類遺址場域面對形形色色來自國內外各地的人們,具有高度的挑戰性,那要怎麼做好服務,才會吸引遊客呢?
  11. 新書的書封面及封底照片是由受難者前輩陳孟和的兒子所拍攝,你喜歡嗎?背後潛藏著他正在追尋父親所做的事和故事呢!紀念園區裡的展示不斷看到陳孟和的名字,我們如何說他的故事呢?從綠島回望台灣山海,視野無限,令人想到最後離開綠島的受難者王幸男,1990年5月他離開綠島前,看到台灣的山海美景說:「這麼美麗的福爾摩沙,值得我用全部的生命再愛她!」
  12. 一座美麗島嶼發展觀光(1990年綠島編入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開始的時候,正好最後一位政治犯釋放,離開綠島。然後綠島發生了什麼變化呢?從台東和綠島監獄遺址來了解什麼是「戒嚴」,什麼稱為「白色恐怖」,甚至台灣的民主化如何演變至今?遺址說故事是最貼切不過的好地方了。遺址故事不只告訴我們這些,跟教科書教我們的有什麼不同?
  13. 一般的認識,以為台灣解嚴了,然後,百無禁忌;但是,要到1992年修改刑法100條之後,海外黑名單才真正解除。一切舊有的思維留在我們的社會,動人故事隱藏在時間之流中。綠島迎接觀光的熱潮之際,不希望設置「垂淚碑」(1999年綠島人權紀念碑完工開放);但是,我們為了深度觀光,卻正需要更多故事。
  14. 廣大的監獄遺址區域全部開放,已經進入第18年,未來有什麼新想像、新方法來服務遊客呢?現在已經找出了部分的過去變遷資料,可能還會有那些?包括園區紀念化過程中出現的導覽手冊、摺頁、影音等等,夠用嗎?
  15. 近30來,觀光正在轉變綠島的生活型態,第一個10年,紀念碑落成之後,開始規劃紀念遺址能做什麼用呢?10年前,24小時便利商店進駐了。另外,吸引遊客的各種各樣的商品,因應而生。黑暗觀光正在衝擊島嶼旅遊。
  16. 學界所稱的「黑暗觀光」反映在綠島觀光的現象有哪些呢?監獄遺址能夠扮演什麼角色呢?遺址走過18年,它現在被稱為「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管理中心」,您認為有什麼區別呢?
  17. 綠島觀光的表面現象真的反映了「黑暗」歷史有多黑嗎?有如黑潮一般黑得不見底?一切觀光商品所帶來的衝擊和影響,正是探索島嶼旅遊型態變遷的反思機會。潛水客急遽增加,又反映了什麼?其中有不少外國人,海底的「內在世界」(Inner World)如何結合陸上的「內在世界」(監獄的黑暗歷史),這麼想,黑暗觀光的型態將進一步被深入探索。
  18. 再度感受當您身處風景優美的島上各景點時,為您帶來什麼想法?垂淚碑如何轉成綠島人權紀念碑,對遊客發生什麼想像呢?歷史和地景組合的受難者陳武鎮油畫創作「風中的名字」,或者是曹開的素人畫創作,您認為這些創作是綠島的資產嗎?為什麼是? 除了一般觀光,紀念園區曾經辦過的國際交流和活動反映了什麼意義?
  19. 觀察觀光動態的行為,在地服務才有機會做更好服務的準備。如國際旅遊組織結合博物館暨遺產的永續旅遊宣言,參考附件:「世界永續文化旅遊的宣言(2007年12月)」。宣言文字看起來抽象還是空泛?卻很實用地反映綠島觀光的各種現象,以及因應之道。
  20. 提出疑問:怎麼服務遊客、連結世界、回到地方?重新認識自己的地方資產,認識外國遊客在綠島或紀念園區,需要什麼服務。綠島能讓遊客了解多少島上的身世之謎?遊客體會有多深?
  21. 綠島如何總動員,記錄自己,分享別人。這時候,我們需要從國際社會的相關資訊,了解怎麼去做。首先來認識各種相關的「遺產」組織,學習別人運用遺產的經驗。315正式成立館,517正式掛牌,實質內容是地方所關切的。
  22. 每日都有外國遊客來訪嗎?紀念園區一天的觀察發現,澳洲人/馬來西亞人/新加坡人的導覽、監獄內寫生、業者導覽說的內容。頻繁的互動,要連結世界,現地觀察很重要,也要認識國際相關組織在做什麼。ICOM國際博物館協會,每年有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2017年的主題是什麼?在博物館說難以言說的故事!2018年博物館日呢?您發現這個日子,正巧和517歷史上最大批政治犯的登島日(1951年)如此接近嗎?
  23. 今年ICOM國際博物館的主題:高度互聯(超連結)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 Hyperconnected museums: New approaches, new publics )。您想了什麼有用的方法來吸引新觀眾、新遊客嗎?對台東而言,是否有不一樣的想法?隨時瀏覽、了解世界文化遺產網站,發現不少和今天分享主題相關的遺產,如波蘭、廣島。我們能透過博物館和遺產連結外國的博物館日活動嗎?這些活動甚至出現在國際連結博物館日的地圖上。WFFM博物館之友聯合會是什麼組織?它是發起永續觀光宣言的組織之一。
  24. 島上風景及紀念園區和黑暗觀光、生死議題也有關係嗎?「媚俗」商品充斥和歷史關聯性又是什麼?因為不會在其他觀光地方出現的很多旅遊商品化現象,出現在綠島,因此,「為什麼研究黑暗觀光?」這個問題衍生許多的面向。
  25. 研究黑暗觀光的文獻發現,需要有效及適當的發展、管理、詮釋和推動我們島上的珍貴遺產。更充分理解黑暗觀光現象之後,我們就更知道如何因應這一切的社會、文化、歷史和政治的脈絡變化所帶來的現象,有詳細紀錄成為公共分享資訊,我們才能做更好的遊客服務。
  26. 黑暗觀光相關主題分類:倫理議題、市場/推動政策、詮釋的各方面議題、遺產如何更有效地管理。最近出現更多網站內容,什麼是利基觀光?
  27. 國外研究黑暗觀光對我們的啟發,出現很多的關鍵字:博物館、紀念遺址、恐怖之地、痛苦地方、恥辱之所等等,我們發現從「遺產」概念而來的系統性綜合認識,是不是能夠增加知識,關鍵在於我們自己是否能增進地方為自己的遺產,展開「新方法」的理解,帶給新觀眾、新遊客不一樣的體會和自我認同呢?
  28. WFFM和ICOM於2007年提出「永續文化觀光」指的是什麼?(參考附件)博物館日是每年持續的工作,今年我們能做什麼關聯性的事呢?連結永續觀光的博物館日作為,您認為有什麼特殊方案?
  29. 從博物館操作程序的流程和關聯性想想,遺產不能缺少社區參與,需要大家漸漸投入關注,累積經驗,如定期讀書會,交換意見,找出專業方法。
  30. 重新再發現我們島上的過去,聯繫著台灣共同的歷史。監獄遺址(空間、記憶、歷史)如何關聯白色恐怖的紀念園區?過去的工作累積,有再發揮而能連結世界的方法嗎?
  31. 擴大認識台東的自然/文化遺產,再發現地質、海洋、植物、生物的驚奇世界,日常生活的族群多元真義,從心認識火燒島傳說,台東的自然和文化遺產中心的想法,因應而生。
  32. 齊克果是誰?他說了什麼,對我們連結過去和未來有幫助嗎?
  33. 今後如何「強化遺址和遺產的關聯性」,其實就是在「遺產」概念下,腳踏實地地耕耘、認識綠島紀念園區與台東的相關元素。那麼,「想像文化遺產中心」(關聯著台東大學、各地社區文史工作)能做什麼?就是為了不間斷培訓年輕的遺產人才,漸漸地「誰來做?」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國家人權博物館的下一步「如何開始」,串聯著其他台東在地的博物館。
  34. 紀念園區已經累積相當的資料,台東及綠島需要各有豐富的資料室。我們的島和遺址,提供了每一個人、每一位遊客都能感受得到獨特「記憶的權利」。

附件:Decla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 and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Friends of Museums (WFFM) for worldwide Sustainable Cultural Tourism. (December 2007)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