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紀念館論文

關鍵時刻形塑歷史記憶:戰後228、白色恐怖認同敘事的紀念化(下)

4.白色恐怖的228

前舉紀念館和遺址為了紀念近現代重大歷史事件,以紀念國家暴力下無數受害的平民大眾為對象,紀念性博物館必須警覺「現代性」和博物館的「公平正義」問題所帶來的討論,它迥異於一般博物館或傳統的歷史紀念館,具有待探討的紀念館新任務和挑戰。[1]它程度不同地與民主發展、人權價值、轉型正義等現代議題相關,它更關注於博物館能為當代觀眾提供什麼樣的歷史記憶的對話內容,才能策勵於將來。

20021209_綠洲山莊先期開放展示_007.jpg▲綠島紀念園區綠洲山莊先期開放展示(2002-2007)入口一側牆面,展出228受難者名單。(曹欽榮 攝影)

繼續閱讀

關鍵時刻形塑歷史記憶:戰後228、白色恐怖認同敘事的紀念化(上)

說那難以說的故事

文/曹欽榮

雖然早已安排五月中的出國行程,還是接受了台灣歷史學會「走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學術研討會邀約。感謝他們的寬容,容許我由禎祥代為宣讀論文,謝謝禎祥幫忙並提供意見;禎祥私訊給我與談人周婉窈老師的談話重點,謝謝周老師指正。雖然此文可能收錄在其他實體雜誌,我還是提供給大家參考,期待您的指正;只為了台灣的紀念事務做得更好,我們更能自由地說出「那難以說的故事」,使得紀念館或遺址成為我們國度的自由象徵,自信地接待來自世界各國的遊客參訪。

090227_302▲1998-2010台北228紀念館常設展「白色恐怖」單元。(曹欽榮 攝影)

繼續閱讀

人權歷史遺址之內涵:台灣白色恐怖綠島、景美兩個人權園區

文/曹欽榮

編按:這是一篇口頭報告的舊稿,修正後分享。台灣走到轉型正義(TJ)立法的時刻,政府是否決心進行TJ五項機制: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審判、特赦、賠償、清淨政策,公民有責任監督;研究者認為至少執行其中二到三項機制的國家,往民主發展的機會更大。另外,有關「記憶計畫」和紀念地,涉及每個人日常生活,是執行五項機制的基礎認識,較少被注目,台灣卻已設立紀念館很久了。

 最近,花亦芬老師出版《在歷史的傷口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並引發討論。花老師著墨「歷史記憶」一詞的涵義甚深,關切台灣社會集體面對歷史的心靈、道德面向;書中第二篇篇名「紀念園區、紀念碑、與史料展」,環繞著德國「紀念化」的議題。紀念化產物的歷史遺址被視為「記憶所繫之處」(戴麗娟老師翻譯書),它的經營想法和作為,關係著觀眾探索歷史記憶的心靈、精神課題、以及公民的全新經驗和文化。

綠島園區照片_2_調整大小▲綠島人權園區全景。(劉振祥 攝影/台灣游藝設計 提供)

繼續閱讀

記得綠島-人權、遺產及永續性-社會企業創新概念的介入

13442426_1003918546324648_1445604558671916205_o

【編按】2015年10月16-17日台東大學舉辦「人文思維與社會實踐的新介面──社會企業與東台灣發展學術研討會」。我分享「記得綠島──人權、遺產及永續性──社會企業創新概念的介入」,雖然是論文形式,主要目的期待社區力量透過詮釋綠島政治監獄遺產,帶來新民主文化紮根於社群。論文定稿後預定收錄於台東大學人文學報,我小修了定稿,獻給台東的朋友,也希望6/19周日上/下午到台東美術館、生活美學館分享新書《奇美博物館:幸福夢想》,和大家共同努力於文化紮根地方。
 
 
繼續閱讀

紀念館促進轉型正義的人權溝通

【編按】原住民轉型正義與紀念館有什麼關係?台灣正處於「轉型時刻」,討論促轉法、向原住民道歉,成為焦點話題。國家是否設立原住民博物館,落實、深耕原住民歷史正義?如果設立,台東是最具有創造意義的地方,您認為呢?這篇論文發表於「歷史.轉型.正義」學術研討會,於2016年5月14-15日由台灣歷史學會主辦,論文經過修正,與大家分享。

文/曹欽榮

摘要

  從紀念館田野工作,感知戰後國家殺人的原住民案件轉型正義難題,超出一般所稱的「政治案件」範疇。本文從田野接觸當事人、文獻、原住民受害紀念化現象,理解強勢政權長期侵害原住民人權,突顯紀念館促進轉型正義的人權溝通意識。

_L4J1036.JPG▲綠島人權園區第一次開放綠洲山莊監獄內禮堂,作為園區第一個「導論式」介紹白色恐怖的展示中心,展場內有原住民受害的介紹。照片下方新生訓導處鳥瞰圖是受難者陳孟和(左1)專為此展所繪油畫。(劉振祥 攝影/台灣游藝 提供)

繼續閱讀